疼痛的舒適救星,筋膜滑罐 | 時尚 | 20230130 | match生活網

時尚

疼痛的舒適救星,筋膜滑罐
Vogue     2023/01/30 00:00
中醫色彩濃厚的針刺與艾灸,還有民俗療法的拔罐與刮痧,到底能對身體有什麼幫助?中西醫師黃獻銘(阿銘師)告訴你。

editor yvonne wang

具深厚歷史的中醫,似乎在這幾年成為顯學,除了幫助全球疫情修復身體的清冠一號,得到醫師與確診者的肯定,中醫的其他治療方法,像是拔罐、滑罐以及刮痧的新興概念,也和傳統想像的不太一樣,它們可以針對想要解決的問題點與調理方式來量身訂製,並且更是身體疼痛時幫助舒緩與修復的法寶。

很多人在身體發生痠或痛時,很快都會聯想到可以按摩、推拿或刮痧拔罐,但多數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,多半是以「朋友介紹」、「人家報ㄟ」去試試看,對於原理也一知半解,只能等待「先生緣,主人福」。今天,我就來分享拔罐這項工具,明白原理後,就知道什時候該選擇拔罐,什麼時候選擇針灸,而拔罐出了一堆痧真的對身體較好嗎?甚至拔罐還可以用在美容?

首先我先來分享一個案例,她是一位職業婦女,日常除了照顧小孩同時要工作、打理家庭。常常搬重物導致脖子肩頸長期痠痛,定期去按摩報到,痠痛卻很難有很好的緩解。於是,她來找我嘗試做筋膜滑罐,效果發現比按摩還要好。她好奇筋膜滑罐、按摩、拔罐哪裡不一樣,為什麼做類似的事情效果卻不同呢?

當身體發炎受傷時

拔罐,我喜歡用一個比喻來形容,人體就是一個睡袋。想像我們的皮膚與筋膜是一個可以睡兩個人的睡袋,當一對夫妻(意即關節)在睡袋內如果能整整齊齊的躺好,空間舒適還可以稍微伸展手腳,並且有包覆感與安全感,這也是正常的骨骼關節被包在筋膜與肉裡的感覺。

但在發炎或受傷的情況下,可以想像夫妻的其中一邊突然腫脹發胖或睡姿蜷曲成一團,把雙人睡袋的被膜扯了過去,讓另一半變得很擠。想像一下老公突然發腫、睡姿差(還打呼),位於睡袋另一邊的太太會被睡袋勒的多痛苦,直想逃離睡袋,並且踹老公一腳。

從結構醫學上來看,睡袋就是筋膜,老公是造成錯位與糾結的組織,一般稱作「傷」,而被勒擠的太太反而是比較容易產生「痛」的位置,也接近常聽到的「代償」。傷處不一定是痛處,有時候傷處就是為了讓自己減少痛苦,藉由筋膜代償使疼痛轉移到別處。這就是常見的疼痛模型,往往第一個讓我們警覺的是疼痛處(太太的位置),但了解狀況後,醫者要做的是努力找出傷處(老公的位置),這不容易,因為傷處往往不容易主觀察覺,默默地躲在暗處呼呼大睡。

針灸拔罐的原理

所以我們可以來看看市面上常見的拔罐應用是什麼,延伸思考到針刺、艾灸、刮痧的原理。

第一個做法,如果是在痛哪裡拔哪裡,可以想像有個巨大的拔罐器,藉由負壓吸在太太這側的睡袋,把睡袋「搶」回來,還太太一個公道的空間。而這種做法,焦點並不是處理腫脹與蜷曲的老公,而是要扯回太太的睡袋,所以太太會體驗到睡袋終於被扯回來,有一些空間喘息了,但自己久被擠壓的身體也被巨大拔罐器吸的有點痛,而且因為老公實在太腫了,所以拔罐的力量必須大一點,所以可能會造成一些微血管的破損(出痧)。而我觀察,由於老公的問題還沒解決,所以睡袋終究會被扯回去的。

第二個做法就是滑罐,滑罐的焦點不在太太或老公,而在睡袋,罐的負壓不用太大,只輕輕吸起睡袋,在兩人之間來回挪動,目的是引發先生跟太太在過程中調整睡姿,彼此重整一個舒服的姿勢。基本上,筋膜滑罐大家可以想像是「拔罐+刮痧」,結合拔罐的點狀與刮痧的線與面,近乎立體地製造空間,幫助身體結構還原。這麼做的優點是可以更輕柔地改變夫妻之間的位置,製造更舒服的空間,但不一定能徹底改變老公的蜷曲姿勢或腫脹。

第三個做法比較偏向醫療專業者的方法,分享給有好奇心的讀者,此法比較依賴操作者的覺察,醫者先診斷出老公的位置與狀態,會輕輕拔罐在老公的各種角度與位置,目的是讓老公重新躺平。這是更需技巧的做法。因為拔罐越輕,能帶起的空間越多,而由於輕,通常不出痧。

針和灸是一樣的嗎?

至於針與灸,大致就是拿針刺老公讓他「啊~」一聲醒來,罵著你這個死鬼害我睡不好多久了你知道嗎?blah blah blah……但又不能太強硬造成吵架,而是輕輕刺激喚醒,讓老公調整位置。艾灸就是用熱能增加血液灌流,讓睡袋膨脹,讓老公有空間調整姿勢並出些汗消腫。

刮痧也是聚焦在睡袋,用刮痧板來回刮平睡袋,調整夫妻姿勢。

讀到這裡,相信你已經對身體疼痛的故事,以及各項治療工具扮演的角色有個明確的概念,我們做個小總結。1. 疼痛發生時,痛處不等於傷處,筋膜空間是有限的空間,如同睡袋。2. 各種工具都是為了製造空間讓夫妻和諧,最好能處理腫脹與歪斜的那一方來釋放空間。3. 拔罐越輕,能製造的空間越大,也越不容易出重痧。

簡易拔罐與滑罐改善肩頸痠痛方法

拔罐版本:頸部常常疼痛者可以試著做
1. 先將手完全打開成大字型(手心朝前方)。
2. 下巴往後收並微微仰頭。
3. 找親友協助,於手容易曬黑的陽面。在手肘上方(小手臂)約1/3處(6cm)將滑罐吸起來。
4. 在另一手的不易曬黑的陰面,手腕往內1/3處(6cm)將滑罐吸起來。
5. 手指張開,將手臂靠身體收緊,手部成90度直角,手心朝上。
6. 運動肩胛骨,肩膀往後輪流轉動,20-30下。
7. 再檢查仰頭的狀態,會發現頸部後仰角度會增加,舒緩慣用手造成的頸部痠痛。

滑罐版本:可以在以上步驟3與4,在手臂上塗凡士林或乳液等介質,拔罐輕輕在皮膚上滑動,微微發紅即停止,並且接續步驟5到7。

原則上,這類工具在了解原理後,可以安全且有效地操作的工具,是適合一般人自我保健。站在醫師立場,若痠痛疼痛難解,還是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與治療師。

illustration by Summerise, text by 中西醫師黃獻銘